科技正在制造肥宅,也在消灭肥宅



科技正在制造肥宅,这显而易见。


工人越来越少(自动化和智能化),车不用自己开(自动驾驶),路不用自己走(平衡车),哪怕天天躺尸,也能非常快落(手机、网络、VR、游戏,肥宅快乐水……)


总之,技术让人可以偷懒,许多人便朝着肥宅之路一去不复返,仿佛十几年前的电影《机器人总动员》正在应验。




但科技其实也在肥宅,这不太容易被察觉,今天要讲的就是一例。


话说,在幺哥的手机里,有个“地位特殊”的 App,虽然平时不常打开,却从来舍不得删。


我把它和一大堆游戏在一起,每当我拖延症发作,想扔下没写完的稿子打游戏,它就会出现。


然后,我就会老老实实放下手机,赶紧把手头的事处理完。


它叫 Keep。



之所以它有如此奇效,是因为最近几个月被它的电梯广告洗脑,每次上下楼都看见它那句 Slogan:自律给我自由



正好那段时间我陷入人生的大思考,每次开完一把王者农药就后悔,卸掉游戏,隔不久又装回来,陷入真香定律无法自拔,于是我就想出了上面那招,发现效果还不错。


而之所以我很少打开 Keep,是因为去年底,我终于被小区门口那个锲而不舍的小哥说动,去了解了一下游泳健身,一口气办了三年VIP。


后来得知健身卡不能转让,为了回本(含着泪),一有空我就去游泳,每次从池子里扑腾完回来就腰膝酸软,腹部饱胀,根本没体力再做 Keep。

 

所以严格来说,我现在是 Keep 的“精神用户”

 

就在上周,我被我司运营妹子可乐拉进一个群,一上来就有人说什么“组团分泌内啡肽”,还以为又是个什么发车群结果是 Keep 邀请我们参加一个蛮有意思的活动,叫:“吃穿用练-七日轻体大作战”


 

顾名思义,一周之内 Keep 承包所有参与者的运动生活,从吃的健身餐、到穿的运动服,再到用的运动器材,全部来自 Keep 商城。每天定时定点邮寄,训练的课程也通过 Keep的 App 在线量身定制。


经过七天的“吃穿用练”,我瘦了三斤半,也对 Keep 这家公司以及“科技消灭肥宅”这件事有了新的思考,在此跟大家一并分享。



Let's Rock !



1.体验篇

 


 

健身的人都知道“三分靠练七靠分吃”,但很多人知道那么多道理,却依然减不了脂。

 

管不住嘴,是阻碍许多人瘦身的第二大原因(第一大原因是996)


而之所以管不住嘴,很大程度上跟健身餐不好吃有关,吃完之后总感觉心里空落落,需要美食来填补,于是很多人就会在锻炼之后就忍不住点一份炸鸡,吃一顿火锅,并义正言辞地说出那句传世名言:“不吃饱哪有力气减肥”。然后辛辛苦苦练三天,一顿回到立 flag 前

 

在“吃”这个问题上,这次体验让人惊喜。

 

依照 Keep 提供的食谱,这七天我不仅餐餐“大鱼大肉”,还吃到了各种饭后小零食。

 

比如头一天吃的是“西班牙凤尾虾谷物沙拉”和“香辣味鸡胸肉”,作为一个弗兰人,幺哥表示鸡胸肉的香辣挺入味。


第一天的食物清单


重点在于吃完正餐,下午三四点还能吃个“零卡果冻”。


若不够解馋,还有 “活力坚果”、“鸡肉丝”之类的打打牙祭,让我这种嘴停不下来的人重拾了减脂的希望。

 

 

接下来的几天,我分别吃到了“魔芋凉皮”、“低脂鸡丝荞麦面沙拉”、“咖喱鸡肉谷物沙拉”、“高蛋白鸡肉丝”以及各种蛋白棒等等……这些食物都给我一种错觉,仿佛我吃的并不是健身餐,而是正常的便当盒饭,凉皮、鸡丝面、咖喱饭、巧克力威化饼干、干脆面… …


当然,在吃这件事上,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体验群里经常有关于某一种食物喜好的分歧。


但总体来说,KeepLite 轻食对于健身小白非常友好,既能吃过瘾,也不用担心卡路里超标,毕竟所有食物都已经提前搭配好热量和营养成分。


至于食品质量,Keep 的副总裁刘冬告诉我,KeepLite 轻食背后的供应商是英国一家名叫百卡佛的食品公司,这家公司也是星巴克多年以来的餐食供应商,所以值得信赖。


“以前大家对轻食的概念就是代餐奶昔、代餐粉,汤汤水水的,反正我是不太能接受。”


所以他要求 KeepLite 在低热量的基础上,尽量适应中国人的口味和饮食习惯,做成“主食形态”,有粥、有面、有凉皮,甚至尝试把魔芋做成米饭,再搭配饮料,让大家“吃饱喝足”,有力气去减脂。(没法甩锅给食物)



 


穿&用


跟食物一起寄过来的还有一套运动服、一个智能体脂秤和一个智能手环,全部来自 Keep 商城。


Keep 的运动服、智能体脂秤和智能运动手环

 

在“穿”这件事,我个人其实没什么讲究,满足基本的舒适、吸汗需求即可,这一点 “Keep套装”完全满足。

 

除此之外,衣服也提供心理层面的 BUFF 加成,毕竟穿个裤衩拖鞋锻炼,跟正儿八经换上运动套装,整个人的精神状态还是不一样的。

 

相比之下,更值得一提的是 Keep 智能体脂秤和智能运动手环。

 

定制训练计划之前, Keep 提供了一套体能测试,加上智能体脂秤的数据,就可以更精确地了解自己有几斤几两,根据实际情况把训练项目安排妥当。


从外观来看,Keep 智能运动手和小米的新款智能手环差别不太大,要论硬件,用 Keep 副总裁刘冬的原话是“不比市面上同期推出的最新款手环差。”


但显然 Keep 是一个生态产品,搭配 Keep 的训练课程食用风味更佳,如果只把它当普通手环用,无异于买个 iPhone 只拿来打电话。


训练时,App 能读取手环监测到的心率,依据心率自动调整训练强度和时长。如果心率没达到标,就增加强度,心率过高就提醒休息,以防止车速过快原地爆炸。

 

讲真,视频里的“性感教练在线教学”确实很难做到像健身房的私人教练那样贴身教学,但某种程度上,运动手环是一种弥补。






 

接着上一条说。


Keep 这类健身App 最大的优点就是使用方便简单,摸出手机就能照着视频开练,但短板也在于此。 


照着视频练,用户并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动作变形。


Keep 的产品经理当然也清楚这个问题,所以尽可能用图文讲透动作要领,如果看不明白,还有精讲视频。

 

Keep 上的每一个动作都单独做了精讲视频,一段视频只讲一个动作,讲透为止。


动作介绍和精讲视频


还是学不会,怎么办?

 

Keep 给出的解决办法是 Keepland,直接去线下门店上健身课。

 

七天体验活动结束后,我去 Keep上预约了一节线下健身课,手机上预约很方便,课程、教练信息、价格都很明白,有点像医院在线挂号(这个比喻有点不太吉利,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去到 Keepland 以后,我发现它和传统的健身房很不一样。

 

我去的这家店的店面并不大,敞开式设计,透过玻璃墙能直接看到里面。我到现场时,上一堂课的人还没走,一位教练正带着两名学员练习。




可以看到,里并没有常规健身房里的那些大型撸铁器械,绝大多数器械都能在Keep 商城找到,由此可以判断 Keepland 并不是为日常锻炼而设计,而是对Keep 线上课程的一个补充。

 

怕动作不标准,训练遇到困惑,想进阶训练,直接在 App 里预约一个对应的线下课程就能搞定。

 

我参加的是一个肩颈舒缓团课,到现场直接扫码签到,柜台小姐姐会发一个测心率的手环,训练时,将心率实时显示在教室的屏幕上。


 

当天所有练习动作以及辅助道具都能在 Keep 上找到,也就是说,我回去以后也能自己练。


在 Keepland 练习最大好处还是能让教练帮忙纠正动作,并给出一些运动建议。

 

 

七天的体验讲解完毕,下面来聊聊 Keep 这家公司。

 

 


2.Keep篇

 


说起来,Keep 是一家挺神奇的公司。

 

2015年刚上线时,只是一个单纯提供健身教学视频的工具App,几年时间里用户量一路飙升,如今还“吃穿用练”全面开花。


连库克到中国来玩耍,也忍不住过来他们公司瞧瞧。

 

王宁送给库克一张瑜伽垫来搁墙角)


我对 Keep 这家公司的认知是,它是一个新的科技物种,是“运动”和“互联网”生出的孩子。

 

“互联网”这家伙向来风流,自诞生起就从未停止对现实世界的渗透,处处留情。


它和购物生出 “网购”,和打车生出“网约车”,和教育生出“在线教育”,和医疗生出“在线医疗”……龙生九子,Keep 则代表着它和健身运动生出的孩子,这里姑且给这类起一个土土的名字——“网炼”(网上锻炼)

 

这七天的“吃穿用练”体验让我想起了二十年前的一则大新闻。

 

1999年,大部分中国人对网购还将信将疑,有人举办了一场大胆的活动,把几名参与者关在异地他乡的屋子里,不提供生活物料,只给一台联网的电脑、3000元电子币和现金,让他们通过网购来维持72小时的生活,当时的媒体称之为“网络鲁滨逊”

 

对比来看,我这七天的“吃穿用练”有点像是 “网络鲁滨逊”的健身运动版本,所以我也愿意把“网炼”和它的大哥“网购放在一起讨论。 


回看“网购”的二十年,不难发现它大大降低了人们的购物门槛,也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十几年前,人们还会托出门旅游的亲戚朋友捎带土特产,如今只需要点点手机就能买到。

 

同样,Keep 这类基于互联网的健身运动模式也在不断降低人们“科学健身”的门槛。


2016年 Keep 创始人王宁就公开说过,他们的目标不是健身房里的健身达人,而是那些想从0分做到60、70分的健身小白。Keep 的阶段性成功,大程度上就因为解决了广大健身小白从0~70分的需求。


有人吐槽“网炼”不够专业,一如当年有人抨击“网购”、“网约车”不靠谱,他们咬住这些新事物的个别缺点,却忽视了它带来的万千种好处。

 

它们当然不完美,却各自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创造出无数的可能性。在这些可能性面前,眼下那些问题根本微不足道。

 

就拿训练动作的的标准性来举例,如果你看了2018年的苹果秋季发布会就知道,只需一台 iPhone,一个软件,就能借助 AR 和人工智能来识别球员的骨骼动作,继而帮助调整投篮动作。

 

球星纳什在发布会

 

据我所知,Keep 从2018年就开始投入 AI 方面的研究,目前已经用 AI 来评估用户运动能力、自动生成课程等,未来同样可以朝着 VR + AI 方面探索,解决动作标准的问题。


如今的种种不完美,归根结底都是技术问题,在5G、人工智能、AR、VR等技术爆发的背景下,对 Keep 来说,只是时间以及有没有必要做的问题。

 

王宁说 Keep 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现在来,Keep 至少已经给人们的健身生活提供了一个新选项。

 

不知道有没有人跟我一样,对健身房有一种恐惧。不是怕训练,而是怕被坑,怕被嘲,怕健身房跑路,怕陌生的器械,怕肚腩被别人看见,还怕私教在一旁拿我练习推销口才……

 

 

虽然这可能是我对健身房的偏见,但这类偏见在我身边普遍存在。之所以我喜欢游泳,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只要我潜到水里,就不会有人卖课。

 

有时我就觉得这个世界上除了盲人按摩,其实更需要“哑巴理发”和“哑巴健身”。


对我来说,Keep 就是“哑巴健身”,视频里的教练不会忽然给我强推课程,不会让我赶到拘谨尴尬,想着怎么拒绝他。


传统的专业健身是有门槛的,既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而 Keep 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垫脚石的作用,帮助人们迈过这些门槛。


但话说回来,“网炼”和传统线下健身行业并非对立,它们其实是互补,又互相融合的关系,就像“网购”会促进商品流通,反向刺激传统经济的信息化水平;“网约车”提高传统出租车的接单效率,反向刺激提升服务水平一样。


有意思的是,Keep 从一开始的广告词就是“自律给我自由”,它并没有像“怕上火喝XXX”、“经常用脑多喝XXXX”那样有强烈的营销倾向,也没有说健身就一定要用 Keep ,而是鼓励大家去健身,去运动。(这里并没讨论广告文案的优劣,只是风格不同,此处无杠点)

 

Keep 很佛系,它营造的生活方式就摆在那里,无论你是拿起手机锻炼还是走进健身房,都祝你安好。


就像科技,它其实并没有引导人类成为什么,只是提供各种选择。

是成为一个安逸的快乐肥宅?还是挥洒汗水的运动派?向来都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再介绍一下我自己吧,我是谢幺,科技科普作者一枚,日常是把各路技术讲得通俗有趣。想跟我做朋友,可以加我的个人微信:xieyaopro不想走丢的话,请关注【浅黑科技】!(别忘了加星标哦)



在这里读懂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