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六七十年前有朋友圈……

今天,即便耄耋之年的老者或许也已记不清当年的点点滴滴,在许多人的脑海和想象中,那是一个百废待兴、栉风沐雨的艰苦时代,但在本报当年的油墨印本之上,那个遥远的时代被烙印上了积极、神奇、闪亮的印记。


下面7个令人惊讶的瞬间是以本报当年的新闻报道为蓝本还原的新中国通信生活的真实场景,许多史实都是第一次与大众见面,这本就是有血有肉的生动故事,带你走进那个新中国成立后激情澎湃的岁月。


如果六七十年前有“朋友圈”,这些故事绝对都是收获点赞最多的惊爆消息。


感君热切意 电话抵万金 



63月

市话职工捐献八千门电话,价值6万多两黄金……


1958年的中国,几乎看不到现代化的机械。码头劳作的工人,装卸过程全靠人力;锅炉边,工人打着赤膊炼钢打铁;北大学生自己动手,在泥泞中挖建游泳池……与此同时,新华社宣布中国第一个电视台试播,中国第一辆东方红拖拉机下线……全国上下一片热闹建设景象,而邮电工人也正用他们自己的行动快速推动着电话的大发展,上海的电话局工人们甚至合计支援了超过6万两黄金价值的电话线路,这让上海的电话普及程度实现了飞跃。


“服务、质量力争全国第一,在完成国家计划的基础上,不增加国家投资,新建一个自动电话局”是当时上海市电话局提出的行动口号。行动受到了全市各市话分局工程技术人员、机、线务人员、职能人员等热情响应,群情沸腾。


动脑筋、挖潜力,从人力财力物力上支援新建局,已成为全上海电话战线职工的广泛行动。各电话分局纷纷竭尽自己的力量,许多员工参加义务劳动建设新局,支援上海电话线路大发展。


云南路分局提出支援1000号线机械设备;江西路分局提出支援3000号线机械设备;海宁路分局提出支援1000号线设备;长阳路分局提出支援2000号线,电力室提出可以供给一套电力设备,基建科提出可以解决全部冷气设备。


《市话职工齐沸腾 一切为了“八千门”》刊发于1958年3月6日


据统计,各分局一共捐出了8000号线的自动电话局。在1958年的中国,相当于两个杭州市电话局的规模,8000门电话在当时价值600多万元,折合黄金63150两(3.16吨)。如果按照2019年的黄金牌价粗略估算,这些黄金价值近10亿元人民币。


你瞧,那些年,人们是这样支援祖国建设的。


60多年前的“无痛分娩”医疗术


空谷幽兰  

感谢邮电医院的刘医生和导乐小赵,这次二胎采用了无痛分娩技术,真的不疼了。一共只用了1个小时,强烈安利姐妹们!!

26分钟前

小佑,猪猪女孩,强总,Andrea,菲言菲语

猪猪女孩:妈呀,这么好,我也要来,现在医院还紧张吗!

AliceKid:我也要来+1

妮妮:我也要来+1

刘涛 平安保险:我也要来+1


庄桂兰生第一、第二孩子的时候,吃的苦头说也说不完。头一胎生了二十几个钟点,痛得要命;第二胎难产,两次生孩子,让她害怕透了。一想起生产,就像是鬼门关。


1952年初,庄桂兰听说了邮电医院推行无痛分娩的消息,她抱着半信半疑的好奇心去上了医院的分娩教育课程,医生教了很多科学依据和具体做法、动作。


9月11日清晨,庄桂兰又一次感觉到了那熟悉又恐惧的疼痛。不过这次,庄桂兰显得信心十足,她躺在床上安静地做着无痛分娩的动作,而护士也细心地给她按摩,一刻不离地守护着她,仅仅1个小时之后,一个7斤多的男孩顺利地出生了。最关键的是,庄桂兰真的没有感觉到疼痛。


《这次生孩子一点也不痛》刊发于1952年9月27日


无痛分娩法试行成功的消息一经传开,产妇们和医院全体工作人员都得到了很大鼓舞,医院甚至在产科房间贴起了喜报,开心得就像办喜事一样。


无痛分娩是上海邮电医院从苏联学来的先进方法,即便在21世纪的今天看来,无痛分娩都是一项还未能完全普及的医疗手段。当90后已经开始成为妈妈,她们中的大多数人仍无法享受到“无痛分娩”的“优待”。虽然当年的“无痛分娩”技术以按摩助产为主,但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大大减轻了妈妈们的痛苦。


“超级大脑”背出数千个电话号码


雯雯  

最近脑子好乱,1000多个号码要背,脑子快要炸了,怎么办?

26分钟前

丁姐,天逸,小小米

老公:老婆加油,你行的!


新中国成立伊始,拥有电话的企事业单位并不多,整个上海一共才数千门电话,老百姓如果要拨打,还需通过查号台查找并转接这些电话,而所有这些电话号码则被“查号小姐”记在自己的脑子里。1995年,中国企业家马云创业“中国黄页”项目,其实就是想把曾经藏在“查号小姐”脑子里的海量号码放到互联网上。


1959年,上海出了个“活电话簿”,名叫宋慧琴。宋慧琴业务十分熟练,不但一般性的“热门”电话号码如医院、车站、码头、剧场、百货店等能够立即答复用户,就是一些“冷门”的电话号码,她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回答。


宋慧琴根据“记得牢”的原则,创造了一套电话号码的拼音法、串联法、笔画法、颠倒法等先进测验。譬如记住了一只662001的电话,她就会牢记772001、882001等诸如此类的电话。上海这么大的一个城市,单位的名称、地址随时都会有更改、撤换的情况。宋慧琴会细心注意每一个变化,在脑子里记住新的,挤掉旧的。全台小姐妹都叫她“活电话簿”。“追赶宋慧琴”,成了市内电话局话务员的口号。



在查号台工作时,话务小姐们一字排开,用旋转档夹来查号。旋转档夹是一人多高的长圆柱形铁架,上下开槽,可嵌入附有电话户名条的档夹片。户名条是一种可贴纸的狭木片,能插在档夹片中,每个旋转档夹可存入数千条户名。话务小姐们按笔划顺序和分类两种方式来查号。


随着上海市电话不断普及,上海的电话号码数量也极速增加,这为查号小姐的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到20世纪80年代时,每个旋转档夹可存入多达18900条户名。当时一个话务小姐最多能背出2000多个电话号码。


话务小姐常用的背号码方法是谐音法,比如上海油漆厂“371212”,谐音是“三趟漆一亮一亮”;食品一店“222777”就是“来来来吃吃吃”。另外还有颠倒法、排队法、分区法、串联法等等。


《市话局“04”查号台 个个争做活电话簿》

刊发于1959年9月24日


随着话务量大幅度增长,查号小姐们又开始使用“交叉操作法”,在同一时间里,手上查着一个号码,嘴里回答另一个用户,脑子里想第三个用户要查的号码,这被叫做“一心三用”。看来,查号小姐们的“超级大脑”还真不是浪得虚名的。


当年,宋慧琴平均查号处理时间14.3秒,30年后,查号小姐可能平均只要2~3秒,甚至更短。


在人工查号年代,几乎每个“查号小姐”都可被称为是“活电话簿”,她们的记忆力被开发到极致,她们用自己的大脑创造出堪比计算机的查号速度。


自行车骑出“大花样”


自行车——是邮递员最基本的生产工具,更是他们的亲密伴侣。每天,不管狂风暴雨、寒冷冰霜或晨星稀落、夜色苍茫,它伴随送报员穿过大街小巷,郊野农庄,把胜利的消息送到每个角落,把喜悦的捷报传遍四面八方……日积月累,投递员们自然而然地爱上了它。


送报员让杂技团长吃惊


舞台上,一场精彩的杂技表演正在进行。


飞车过桌,演员骑在一辆正在行驶中的自行车上,连人带车翻过面前的一张桌子,再继续踏着前进;踢碗,演员坐在自行车龙头上,一面倒着踏,一面从旁边的人手里接过碗来,套在脚尖,一踢腿之间,那碗端端正正落在头顶上,踢满7只后,顶上再加上一把调羹;高台停车,一位姑娘在比她高两倍的高台上,摆弄着一辆自行车,一会儿像蜻蜓那样轻盈地从前轮上倒竖起来,一会儿又平躺在车身上,接着从车子的三脚架里穿了过去,扬起了腿,高举起手……


柏林  

一个自行车玩家的日常

5分钟前

钱书记,小扬州,老婆

小丁:林哥,现在练到几个碗了?


正在表演的是上海电报局飞车队,在晚会上、节日里、招待外宾的演出上,他们的演出每一次都赢得了观众的赞赏。几年来,他们掌握了大小30-40个节目,有的节目甚至已经拍成了电影。


时间回到1950年,上海电报局的一群年轻送报员成立了一支业余的飞车队。爱好车技的小伙子们一有空便凑在一起练。没有各式各样的车子,他们就用废料来造;没有老师,就虚心向专业团体请教,他们相信,车技不是一天就学会的,只要下苦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邮电飞车队的节目正式上演了,杂技节目一经推出,就受到社会各界观众的一致好评。


飞车队还专程向苏联马戏团学习表演经验,这让他们不但动作灵活,体态优美,表演惊险动作时也显得轻松愉快,飞车队在表演“持伞抛球、拆车、叠罗汉”等节目时,演员们的表情风趣幽默,给观众带来了更大的乐趣。


十年后,小有名气的飞车队被邀请到北京参加全国职工文艺汇演。队员们人生中第一次见到了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这让每个人都倍感光荣和感动。在看完上海邮电飞车队的表演之后,时任中国杂技团长表示感到非常惊奇,而车技专家陈少堂则说:“我搞了20多年车技,今后要学习上海邮电工人敢于独创的精神。


打破自行车纪录的女邮递员


慧珍  

感谢你我的老伙计,这么多年来陪着我风里来雨里去。不管以后在自行车赛场上取得什么成绩,我都还是一名人民邮递员。

26分钟前

tianya,SH波,小材,祁老师,李娜 农行

小玲:你是最棒的!

王队长:咱们支局出人才啊

张大妈:慧珍太出色了,大妈给你说门亲吧?


孔慧珍是提篮桥、中兴路邮电支局的女投递员,本来她只是每天骑着车飞驰在虹口和闸北的大街小巷,但她自己做梦也没有想到,有一天,她可以骑着另一辆自行车,驰骋在运动会的自行车赛场。


虽然孔慧珍每天骑的是那辆绿色的邮递车,但即便这样,她还是在一次上海自行车等级运动员测试中刷新了上海市5000米自行车比赛的新纪录,孔慧珍当时的成绩是9分13秒9。


《运动健将孔慧珍》刊发于1958年11月5日


于是她被吸收到市委举办的自行车集训队里,开始进行专业锻炼。在晨曦中,孔慧珍和其他自行车运动员们驰骋在上海至七宝、泗泾、佘山以及上海至南翔、嘉定的公路上,唯一不同的是,自行车上少了一个装满报纸和信件的大邮包。


一封家书的上海滩之旅

娟子  

今天收到了弟弟的来信,开心坏了!当年帅小伙子如今已经结婚成家,希望早日为咱家添个大胖小子!

26分钟前

弟弟,张木匠,老杨头

弟弟:谢谢姐姐的祝福,我会努力的。

惠英:原来你还有一个这么帅的弟弟啊,手动点赞!惠英


1952年9月28日,刘云强与未婚妻赶在国庆前一起赶往东单领了结婚证,顺便还在王府井买了一件新蓝布人民装和一件白衬衫,他迫不及待地想将这个好消息告诉远在上海的姐姐。这封家信,刘云强写了整整一晚,第二天一早,他将这封信投进了西四胡同口的邮箱,当天下午这封信坐上了开往上海的火车。


20多个小时之后,列车行驶到南京,那时南京长江大桥还没建成,这封刘云强的家信只得换轮渡过江之后,再次登上邮品车厢,直奔上海滩而来。又过了10几个小时,也就是9月30日下午,这趟装满各种包裹和信件的列车来到了上海的真如车站。上了点年纪的人都知道,那是现在的上海西站。


真如车站本就设置有一个邮局,信件和各种邮品在这里下火车再方便不过,邮政工作人员可以直接在这里分拣信件。真如车站邮局后的大院里,几株香樟树和石榴树生机勃勃,工作人员则时常围着一大摞码放整齐的邮件忙活。这些都是进出上海的邮件。大宗邮件都是由邮政专车定期送到上海各个角落,由于当时交通设施落后,如果是到周家桥或北新泾的邮件,还得通过人力骑车运送过去。


刘云强的家书要“幸运”一些,由于目的地在徐家汇,所以可以享受汽车运输的高级待遇。以20~30码的速度,邮政货车沿着汽车邮路,一直行驶至徐家汇邮政支局,这是一个比真如车站更大的邮局,像徐家汇支局这样大的邮局,在当时的上海,顶多只有十几个。邮车到达徐家汇,天色已晚,工作人员卸完货,分拣完邮件已经到了下班时间。


于是,在火车上过了一夜之后,刘云强的家书又在徐家汇邮局安稳地“睡”了一觉。第二天一早,是国庆节,来加班的邮递员王卫东希望能早点送完当天的邮件,好早点回家过节。


一辆二八大自行车、 一个绿色邮包,是王卫东的“标配”。王卫东当天的邮包有20多斤重,因为逢年过节寄给亲人的包裹很多,在这其中,刘云强的家信根本算不上重头戏。


《上海市邮路简图》刊发于1952年7月12日


虽然邮包比平时重很多,但王卫东的心情却不错,一来过国庆节,二来天气又很好。国庆一大清早,马路上喇叭响起《歌唱祖国》的歌声,小朋友端着小板凳在弄堂内相约去马路边“抢位子”看大游行。


在上海,妈妈和邻居们名正言顺地穿上漂亮旗袍、涂上口红,爸爸穿着彩格法兰绒衬衫而选择不套上蓝布人民装,这一天谁都有理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王卫东走街串巷,在弄堂里来回穿梭好不自在,他很清楚自己投递的每一封信、每一个包裹,既有异地恋青年男女的情书,也有寄托游子思乡之情的物件。


10月1日上午9:30,刘云强的家信第16个被投递完成,刘云强的姐姐刘云娟并不知道信里写的是自己弟弟领证结婚的大喜事,但这一天注定对刘云娟来说,就是一个喜上加喜的好日子。


手速胜飞箭  报文若奔雷


吉星高照

感谢所有给过我帮助的领导和同事们,我一定加倍努力,继续提高自己的手速!

战报|虞顺照获得秋季运动会无线电比赛冠军,并打破全国纪录

26分钟前

大雷,池子,Lnyy


“滴滴,哒哒”,一阵急骤而连续不断的电码声音从录音机里传出,几十只右手不停地在纸上挥动,用最快的速度把电码收抄下来,上海市1958年秋季运动会无线电比赛经过几场竞赛,已淘汰到只剩少数运动员了。


在最后一场竞赛中,留下来的一位青年叫虞顺照,他今年21岁,是上海市电报局的报务员。比赛结果,他荣获手抄发报总分第一名,成绩达2467.07分,他的六项收、发报成绩均已达到国家运动健将标准。


虞顺照创造了225字的优异成绩,突破了梁佐才“1958年国家无线电快速收发报友谊竞赛”上创造的223字的全国纪录。


《运动场上的电波》刊发于1958年10月25日


虞顺照到底有多快?每个电报员都要严格背诵电报码,通常一个初级工要背2000字,中级工3000字,高级工则达到4000字以上,几乎涵盖了所有中文常用字。通常情况下,即便最好的电报员每分钟也仅能达到120~130个字,而虞顺照则能实现200个字以上的极限速度。


这意味着,虞顺照的收报速度都快赶上现在的电脑速记员了,不过,一个用的是专用键盘,另一个可是耳听手写,其中功力高下立判。


好一个“手速胜飞箭,报文若奔雷”!


50年代的无人零售


114月

太神奇,投硬币,出邮票,上海首个自动化邮局上线


人们为21世纪的无人便利店惊叹不已时,早在1958年的上海,不仅自动化无人售货设备开始出现,甚至思南路上还出现了自动化邮电局,与亚马逊鼎鼎大名新零售标杆Amazon Go相比,早了整整60年。


邮电工人唱着说:“营业出售不用手,接受邮件用电钮,信函转发自己走,手工操作从今丢。”上海从1866年设立“海关邮政处”以来,将近100年都是手工操作的历史,在20世纪60年代第一个春天的技术革命大风暴中,写出了机械化、自动化的篇章。


《百年邮政开鲜花》刊发于1960年4月11日


最先问世的是一台自动化售票机。研发自动化售票机的任务首先被交到范思根、陈其富、李海鹏3个人手中,他们三人中,范思根只是一名普通营业员,陈其富在成为邮递员之前有7年的钟表匠经验,李海鹏则懂得一点无线电原理。


“三个小皮匠,凑个诸葛亮。”他们去旧货摊买旧钟表、旧留声机回来日夜研究、试验,经过许多次失败,终于造成第一架发条售票机。这架机器很粗糙,壳子是用肥皂箱做的,试用效果也不理想。



不过,这不仅没有打击研发团队的积极性,组织还立刻增派了人力,组成了由10个邮递员、2个泥水匠和1个木工组成的研发生产队伍,以李海鹏为核心,成立了研究小组,用无线电原理替代发条,研发更先进的无人售票设备。


从蝴蝶煽动翅膀,到引发巨变,也许并不需要太长时间。


没过多久,上海第一个自动化邮电局在上海市思南路诞生。在自动化邮电局里,邮件、报刊的出售收寄、内部处理和封发邮递,都用自动化、机械化代替了手工操作。走进这个局,你可以看到邮电职工自己设计的自动出售邮票机、自动出售报刊机、自动收信过戳机、自动出售明信片机、自动出售信封机等,巧妙地代替了营业员的许多手工操作,许多营业员和投递员都变成了值机员。


邮电局营业厅大门口,簇拥着一堆人,好奇地伸长着脖子向人群里张望。一位顾客带着惊奇的眼光,将两枚五分硬币投入一个小缝隙里,又在机器上按下了标明“8分”的电钮,只见旁边的一个小红灯闪亮着,机器的肚子里咕噜了一下,那只笑开着的大嘴巴“嚓”地一响,吐出了一枚8分邮票和一只2分钱的找头。前后几秒钟时间,机器就完成了一笔交易。


新的自动化发明,让当时的邮电职工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申明:所有朋友圈制图均为艺术虚构,与新闻故事真实性无关)


作者/王昕

编辑挨踢妹

图片/ IT时报 

漫画/艺帮人工作室 

来源/《IT时报》公众号vit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