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联姻老牌IT开启双打混战,千亿智慧城市争夺升级

千亿智慧城市市场,互联网巨头「联姻」传统 IT 企业的打法正成为趋势。
「阿里+千方」恰恰是一个典型,这样的合作方式地有力补足了互联网巨头的「地面作战」能力,同时扩宽老牌 IT 企业的线上渠道能力,将智慧城市争夺战推向一个新阶段。


撰文 | 寓扬

编辑 | 四月

互联网巨头与传统 IT 企业「联姻」的故事正在智慧城市中连续上演。
今年五月,阿里巴巴 36 亿元入股国内老牌 IT 企业千方科技。凭借千方近 20 年在智慧交通领域的积淀,再加上其子公司宇视科技在安防领域的助力,正加速阿里云城市大脑的落地。
阿里与千方的抱团,正是互联网巨头打法的一个典型缩影。有趣的是,就在一年前,本是百度更早牵手千方。新玩家层出不穷,但身怀积淀的老牌标的有限。
于是,联姻之势渐长,阿里之外,百度+东软控股,腾讯+东华软件的组合也已形成。这些老牌系统集成商,正有力的补足互联网巨头相对薄弱的「地面作战」能力。
从前期探索,到整合头部资源,然后强强联合,智慧城市落地的整体节奏被有效提速。

1

阿里选择千方

从聚焦交通 IT 化的主航道,到拥抱交通智能化;从赴美上市,再到辗转国内 A 股上市;再到借助资本运作,将紫光捷通、宇视科技等拥入怀中,近 20 年的交通 ICT 赛道摸爬滚打,千方科技立足于交通,并将触角不断伸向智慧城市的全链条版图。
这或许正是阿里选择千方的原因。
2000 年成立的千方科技,只比阿里晚一年。创业之初,它主要面向国土、交通、环保等行业和政府客户,提供 GIS(地理信息系统)应用软件。随着涉足行业增多,千方在技术、产品、人员经验方面均无法获得良好的积累,瓶颈随之而来。
2005 年前后企业面临「转型」,千方开始聚焦交通信息化行业,比如监控系统、通信系统、公路收费系统。

千方科技业务演进,图片来源:申万宏源
8 年耕耘,千方科技于 2008 年登陆纳斯达克上市,成为当时中国交通信息化领域的首家中国概念股。但伴随着金融危机的冲击,千方科技选择私有化退市,随后在国内 A 股「借壳上市」。
在此期间,千方通过一系列资本运作,强化了智慧交通的定位。它通过收购紫光捷通攻入高速公路机电业务,旗下北大千方主攻城市交通信息化,以高速公路和城市交通为核心抓点,提供 IT 系统解决方案。
国内 A 股上市后,千方迎来股市的黄金时刻,单股从 2013 年的 2 元涨到 2015 年 5 月的 40 元,增幅达 20 倍,可谓风光一时。但瓶颈也相伴而生。
智能交通是一个面向 G 端(政府)的业务,这一市场区域化壁垒很强,每个省往往会有本土的企业来做这块业务,市场集中度极低。
以高速公路机电业务为例(千方智慧交通占比达六成的业务,监控+通信+收费三大系统),市场份额最高的企业不过占比 5%,千方科技占比约 4%,尽管属于头部企业,但市场瓶颈明显。
对照千方科技的营收来看,2014 年其营收为 13.61 亿元,同比增长 20.99%;2015 年营收 15.42 亿元,同比增长 13.35%,呈现出平稳增长之态。
往往行业集中度高但市场规模小,或者市场规模大但行业集中度低,都很难成长出巨头企业。而智慧交通恰恰是一个高度分散的行业,「平稳」更意味着瓶颈,意味着难以突破的市场规模。
在此背景下,千方科技开启「第二次转型」,将目光瞄向智慧城市与智能交通。
典型的一个事情是 2018 年 3 月,千方收购安防新贵宇视科技,一方面冲出市场瓶颈扩展安防市场,另一方面凭借宇视在终端硬件上的优势,千方在智慧交通赛道也实现从集成商向设备商的转变,大大扩展在智慧交通中的实力。
千方在智慧交通领域近 20 年的积淀,以及千方+宇视这套「系统集成+终端设备」的组合,刚好与阿里云「算力+AI 中台」相互补,这正是阿里所看重的。
2019 年 5 月,阿里抛出「橄榄枝」,36 亿元入股千方科技,并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加速智慧城市的落地。

2

「联姻」背后的生意经

阿里牵手千方,从公司层面而言,对双方都是一次突围。
不同的是,阿里是对云的突围,千方是对既有业务(交通信息化)的突围。
对阿里而言,结合 2019 财年年报来看,阿里云计算业务营收为 247 亿元,同比增长 84%,尽管表现依然强劲,但相较于前几年 100% 以上的增幅,增速也在放缓。
从企业上云率来看,目前已有 90% 以上的互联网企业将其近 40% 的算力需求迁移到公有云上,这意味着第一批用户上云的需求会在未来几年内释放完毕。那么第二波上云浪潮的新用户在哪里?
可以确定的是,政府部门是重要一块。
根据 IDC 统计,政府部门是仅次于互联网行业的「中国第二大算力需求方」,以服务器采购额来看,互联网:政府的比例为 3:2。
但互联网企业与政府部门的公有云采购需求分别占市场规模的 53% 和 5%,比例接近 10:1;而双方上公有云的渗透率分别为 38.8% 和 3.7%。这意味着政府市场存在巨大潜力。
可见城市大脑对阿里而言是一场新业务突围。
阿里云从 2016 年杭州萧山区的一条街道上迈出了探索,它的强项在于底层的算力、AI 算法,即 IaaS 层和 PaaS 层,短板在应用层(SaaS),因此想要将云服务落地需要借助系统集成商的力量。
千方科技在收购宇视后,其在智慧交通和安防上的积淀,以及「系统集成+终端设备」的组合,正是阿里一个不错的选择。

千方科技在交通数据领域的优势
值得关注的是,在云计算和智慧城市上,阿里云前期与海康威视、大华等安防巨头也有过重点合作,但在投资上,最终选择了千方。
对于千方科技而言,AI 正带来交通领域的新一轮洗牌。一方面在 AI、5G、云服务的推动下,交通智能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另一方面交通信息化的市场又高度分散,无论是在 AI 变革中获得生存还是突破既有市场的瓶颈,都决定着千方必须拥抱智能化。
收购宇视是千方科技布局边缘计算的重要一步,被阿里投资后,千方可以进一步补全在算力、AI 算法上的不足。借助阿里的拿单能力,将业务进一步扩展到智慧城市领域。
今年云栖大会上,阿里与千方表现出了更紧密的合作。
千方不仅顶着最高级别生态合作伙伴的头衔,还亮相与阿里云在智慧公路、TOCC(城市交通运行监测与调度中心)、5G 边缘计算、航空大脑等的联合解决方案,落地速度开始被重视。比如 ETC 联合解决方案已在山西长治-临汾高速公路试点应用,智慧航空解决方案在东航和首都机场落地。
有趣的是,就在 1 年前的 9 月,千方与百度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发力 V2X 车路协同方案。无论是在智慧城市还是自动驾驶、车联网上,百度与阿里均存在竞争关系,站队阿里后,千方与百度的合作又将走向何方?

3

新旧联姻,双打混战

阿里牵手千方背后,也反映出行业正在进入一个新的竞争阶段,由前期的探索,到整合头部资源,强强联合,加速智慧城市的落地。
尽管 G 端的竞争没有 C 端那么剑拔弩张,但在智慧城市、数字政府的早期,巨头之间的争夺也是火药味十足,免费拿单的事时有发生。
2017 年,腾讯为了拿下厦门市政务外网云服务的项目,不惜以 0.01 元中标原计划预算为 495 万元的项目。这并非孤例,中国电信也曾 1 分钱中标辽宁政府云项目,随后又有中国移动 1 元中标温州政府云服务。
在智慧城市的早期,以 BAT 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主要以合作的方式,拉着产业链玩家,以一个街道或一个片区,尝试智能化的可能性。
比如阿里最先围绕杭州萧山区的一条街道开始探索,百度最先改造的海淀区智能红绿灯。
随着互联网巨头标杆项目的建立,通信巨头、安防巨头相继涌入,「地面能力」较弱的互联网巨头,想要加速智慧城市的落地,整合资源,通过资本运作绑定关键玩家正成为趋势。
阿里与千方的组合正是行业的一个缩影。此外阿里还并购云服务厂商浩鲸科技,全资收购网络安全厂商长亭科技,加速城市大脑的落地。经过近 3 年的发展,目前阿里云城市大脑已扩展至 23 个城市。
阿里+千方的组合之外,百度+东软控股,腾讯+东华软件的组合也在形成,掀起落地能力之战。
此时,互联网巨头间的竞争,来自通信巨头华为的竞争,和来自安防巨头海康、大华的竞争,三股势力交织构成了智慧城市的行业格局。
在暗自较劲落地能力的同时,各玩家也都在强调多赢、合作与兼容。一方面智慧城市这一「蛋糕」足够大,另一方面众多的细分领域、涉及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又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协作。
比如阿里、腾讯、华为之间就上演着一场「三国杀」。
在重庆项目中,阿里重点构建的交通城市大脑,腾讯主攻智慧文旅;在长沙项目中,华为与腾讯则携手同行。三家相互竞争,又各有侧重。
据 IDC 预测,2023 年全球智慧城市技术相关投资将达到 1894.6 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将达到 389.2 亿美元。
在这场千亿规模的赛场上,以「阿里+千方」为代表的组合选手将持续围绕智慧城市的落地展开拉锯战,周期长、涉及产业链广,撬动更深层的产业机会。
参考资料:千方被低估的三个理由-申万宏源研究(刘洋)

机器之心Pro

追动态 | 查数据 | 找资源 | 读报告 做调研


机器之心Pro 是基于「机器之心团队构建的百万级规模人工智能知识图谱及结构化数据库」搭建的人工智能领域专业信息平台。


目前已上线五个模块:dashboard新闻数据库行业数据库、人工智能知识库深度精选,覆盖 38 个技术领域及 55 个智能应用领域。


点击图片,查看官方使用手册



pro.jiqizhixin.com

盯动态、找资源、做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