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发布:房地产贷款增速连续14个月回落


10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9年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显示,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95.23万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个和0.1个百分点。9月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为43.3万亿元,同比增长15.6%,增速连续14个月回落

“总体看,当前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市场利率平稳运行。”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司长阮健弘在前三季度金融统计数据发布会上说。

银行资金运用能力增强推动M2增速回升

9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195.23万亿元,同比增长8.4%,增速分别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高0.2个和0.1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55.71万亿元,同比增长3.4%,增速与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低0.6个百分点;流通中货币(M0)余额7.41万亿元,同比增长4%。前三季度净投放现金921亿元。


阮健弘表示,M2增速回升是央行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政策力度松紧适度的效果体现。今年以来,央行会同有关部门丰富银行补充资本的资金来源,适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增强商业银行资金运用能力,从而推动M2增速回升。


具体而言,阮健弘介绍,商业银行资金运用能力增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银行贷款保持较快增长。9月末银行贷款增速为12.5%,比上月高0.1个百分点,保持在较高水平。二是银行债券投资持续较快增长。9月末银行债券投资同比增长15.2%,比较好的支持了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的发行。三是商业银行以股权投资的形式对非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出资金规模的降幅在收窄,9月末降幅为5.8%,比上年同期收窄4.1个百分点。


“总体看,银行体系的流动性合理充裕。9月末超储率为1.8%,比上年同期高0.3个百分点;货币的派生能力较强,货币乘数是6.38,也是历史上比较高水平。”阮健弘说。

小微企业贷款量增、面扩、结构优化

9月末,本外币贷款余额155.58万亿元,同比增长12%。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149.92万亿元,同比增长12.5%,增速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低0.7个百分点。


其中,阮健弘介绍,从企事业单位贷款来看,不仅总量多增,而且结构好转。9月末,企事业单位的本外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是10.4%,比上月末高0.3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0.5个百分点。前三季度企事业单位贷款新增8.2万亿元,同比多增1.15万亿元。


从期限机构来看,企事业单位贷款的中长期贷款在今年4月开始经历了连续4个月的回落之后,8月、9月开始回升。从贷款实际投向看,基础设施行业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明显回升,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保持快速增长;服务业(不含房地产业)中长期贷款增速明显提高。


在小微企业贷款方,从小微企业贷款来看,保持了量增、面扩、结构优化的特点。普惠型小微贷款持续快速增长,9月末余额为11.3万亿元,同比增长23.3%,增速比上年末高8.1个百分点;信贷支持小微企业户数保持高速增长,9月末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支持了2569万户小微经营主体,户数同比增长31.3%;单户授信1000万元以下小微企业户均贷款余额163万元,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经营性贷款单户平均余额31万元;70%的小微贷款投向了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其中信用贷款有所提高。


在民营企业贷款方面,央行在结构性货币信贷政策引导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民营企业贷款增速、增量、占比分别高于上年同期。


阮健弘还介绍了市场较为关心的房地产贷款方面数据。据介绍,9月末人民币房地产贷款余额为43.3万亿元,同比增长15.6%,增速连续14个月回落。前三季度新增房地产贷款4.6万亿元,占同期人民币贷款新增量的33.7%,比去年全年占比低6.2个百分点。可以看出房地产贷款持续回落。

前三季度社会融资适度增长

初步统计,前三季度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18.74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28万亿元。9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2.27万亿元,分别比上月和上年同期多2550亿元和1383亿元。9月末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为219.04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增速比上年同期高0.2个百分点。


阮健弘从结构层面分析了社会融资增速的原因。具体而言,在前三季度社会融资增量中,一是金融对实体经济信贷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3.9万亿元,同比多增1.1万亿元。二是企业债多增较多,占比上升。三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力度较大。四是表外融资下降的态势明显好转,委托贷款减少6454亿元,同比少减5138亿元;信托贷款减少1078亿元,同比少减3589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减少5224亿元,同比少减1562亿元。根据数据,阮健弘也预计,三季度宏观杠杆率总体保持稳定,即使有所上升,但是增幅相当有限。


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主任周学东解释,资管新规出台后表外融资下降是正常的,现在降幅收窄,说明市场情况已趋于平稳。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更全面反映社会融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2019年9月起,央行进一步完善“社会融资规模”中的“企业债券”统计口径,将符合社会融资规模统计定义、统计条件成熟的“交易所企业资产支持证券”纳入“企业债券”统计指标。


“这次完善的‘交易所企业资产支持证券’是指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的子公司在交易所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这种证券大多数是以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小贷公司的贷款作为基础资产,这种ABS(资产证券化)是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其性质与企业债券类似,符合社会融资规模的定义,所以纳入社会融资统计口径。”阮健弘说,“通过口径调整,社会融资统计中企业债券统计口径更加完整,整个调整存量是8828亿元,调整后对历史数据进行回溯,从2017年至今,社会融资统计数据依然保持较好的连续性和平稳性,没有发生明显波动。”


阮健弘同时还强调,央行在统计时已经对每一笔作为基础资产的小贷公司贷款做了核实,不存在重复统计。

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逐渐降低

此外,在改革完善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报价机制,打破了贷款利率隐形下限的背景下,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逐渐降低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介绍了一组数据,9月末,贷款利率明显低于以往贷款利率隐性下限贷款占整体贷款的8%,占比比前期有所提高;企业贷款利率5.24%,比去年高点下降了36个基点。


今年8月,央行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LPR定价机制。在此背景下,孙国峰称,贷款基准利率取消是水到渠成的过程。央行在积极推动LPR应用,目前占比在逐步提高,进展超过预期,同时也在研究存量定价基准的转换,“各方也有很多很好的建议,我们也在吸收研究。将来存量贷款推进,未来贷款基准就会逐渐淡出。”


孙国峰介绍,对银行在新发放贷款中应用LPR的考核设定了考核时点。对大行来说,设定“358”的进度要求,今年9月份,新增贷款应用LPR为定价基准的比例不少于30%、四季度不少于50%、明年一季度不少于80%;对中小行设定“58”的进度要求,今年四季度应用LPR做为定价基准的比例不少于50%,明年一季度不少于80%。


“目前,新增银行贷款应用LPR作为定价基准的比重已经达到56%,其中,大银行运用的情况更好些,占比更高。相信随着系统等优化,中小银行的情况也会更好。”孙国峰说,此举对于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也有推进作用。孙国峰介绍,截至9月末,贷款利率低于LPR报价50个基点的量已经占整个贷款的8%,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


今日,央行进行2000亿元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利率维持在3.3%不变。对于接下来会否下调MLF利率,孙国峰强调,MLF利率是央行通过招标形成市场流动性,是市场流动性供求因素的影响,只是影响LPR报价的一个因素。就LPR利率本身而言,目前通过改革的办法,通过完善利率的传导机制、疏通传导渠道,促进贷款利率的实际下行。“通过改革我们已经看到了效果,未来随着改革,看到更多改革效果的体现。”


实习记者 李林鸾

编辑 韩业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