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到底是什么“神仙豪宅”?它们竟然都来了

科技日报记者 张蕴 通讯员 谢莉蓉


亲,第四代‘生命鸟巢’还满意吗?

全家都喜欢。隔壁小秃都羡慕哭了

谢谢亲~那记得好评哦~么么哒

五星好评!!!


以上对话内容均为虚构,但真实的是,近日,三江源地区的老鹰和秃鹫们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因为有人为它们在高空中建了“4.0版豪宅”。


既不用自己“盖房子”,又能避免死亡受伤,这是什么“神仙窝”?且听道来——


鸟与人打起了“游击战”


10月9日,海拔4550米的昆仑山脉东段玉珠峰下,国网青海检修公司“唐古拉之鹰”电力天路运维班班长王辉和班员张兴宇正在巡视青藏联网工程±400千伏柴拉线,在408号塔,一只鹰飞来落到了塔上庞大的碗状人工鸟窝内。


这一幕,是三江源的高原电力人为鸟儿建了4年“鸟窝”以来最欣慰的画面。


从2016年5月“唐古拉之鹰”电力天路运维班在青藏联网工程±400千伏柴拉线(青海段)尝试安装了第一个人工鸟窝开始,至今,该线路上共计安装了人工鸟窝168个、鸟窝托架20个、栖鸟架46个。鸟类“入住台账”显示,“人工鸟窝”内鸟类入住率已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巢内累计孵化幼鸟150多只。


国网青海检修公司电力工作人员安装人工鸟窝。摄影:朱毅然


国网青海检修公司电力工作人员安装人工鸟窝。摄影:朱毅然


原来,被誉为“电力天路”的青藏联网工程于2011年12月9日投运,是青藏两省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民生工程、光明工程。工程东起青海西宁,西至西藏拉萨,其中,柴达木换流站至拉萨换流站直流工程±400千伏柴拉线全长1038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沿线分布有三江源、可可西里等生态保护区。


青藏高原河流、湖泊众多,植被良好,是鸟类栖息的天堂,鹰、隼、金雕、秃鹫等大型猛禽活动非常频繁,并且都喜欢在高处筑巢,新生的“电力天路”输电铁塔就成为它们首选的筑巢地点。


然而,青藏联网柴拉直流工程建设时,由于对沿线鸟类活动情况不了解,铁塔上安装防鸟刺数量不多,且安装区域的针对性不强,线路投运不足1年,全线已有100多个鸟窝,部分鸟类因高压电击等受到伤害或死亡,而输电线路也因鸟类活动频繁跳闸,严重威胁到线路的安全稳定运行。


“不好,铁塔缝隙卡住了一只秃鹫!”


王辉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2015年线路年检期间,王辉发现了铁塔上防鸟刺的缝隙里有一只被卡住的秃鹫,为了挽救秃鹫的生命,他带领班组成员登上50多米高的铁塔,在布满防鸟刺的铁横担上成功解救出了秃鹫。


这次解救秃鹫的经历,让王辉和同事们异常心痛,当前的防鸟驱鸟措施不仅没有解决线路的安全问题,而且还会刺伤误入其中的鸟类。他们暗下决心,一定要尽快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既不影响三江源地区鸟类正常活动,又能确保电网安全稳定。


国网青海检修公司电力工作人员安装人工鸟窝。摄影:朱毅然


运维人员沿用原来的老办法,采取迁移鸟巢的手段消除线路安全隐患。鸟类的“违章建筑”屡次被拆除,但它们又以惊人的速度重新把巢筑好,强迁引起了鸟群的强烈“抗议”。


2012年底,为了提升安全运维能力,国网青海电力研究制定了防鸟措施补强方案。运维人员每年利用年检机会,在柴拉直流线路沿线鸟类活动密集区的铁塔上大量补装防鸟刺和防鸟针板、安装超声波驱鸟器或空气爆炸型驱鸟器。一时间,铁塔上的鸟巢数量明显减少。试用一段时间后,结果又出乎运维人员的预料,由于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气象条件,大风天气容易吹落防鸟刺,一些鸟类在防鸟刺间隙筑巢,鸟与人打起了“游击战”。


从“驱鸟防鸟”到“引鸟护鸟”


为什么内地适用的驱鸟方式在高原腹地却不管用?如何在输电线路防鸟工作与切实推进生态环保之间寻找一种平衡?“唐古拉之鹰”继续着这场实现鸟线和谐共生的艰难探索。


他们查阅《中国鸟类图鉴》,找到青海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学习鸟类生活栖息知识,结合巡视工作对鸟类栖息、停留的杆塔所处地形、水源及食物源等信息收集统计,验证现有防鸟装置的效果,研究应对方案。


2015年,运维人员在不同区段的塔顶先后安装了4部高清高速全天候摄像机、红外摄像机拍摄记录鸟类活动情况。


国网青海检修公司电力工作人员准备上塔安装人工鸟窝。摄影:朱毅然


2016年3月,运维班在雁石坪地区选取了鸟类活动频繁的1158号铁塔,试点设立了第一个观鸟护鸟站,通过摄像机24小时不间断观测记录鸟类活动,掌握鸟类在杆塔上的活动规律和生活习性,同步收集观鸟站及周边温湿度、风力、降雨、降雪等气象数据。


2017年,他们又陆续在位于昆仑山口的432号塔和唐古拉山的1227号塔分别设立第二个、第三个观鸟护鸟站。几年来,通过三个观鸟站收集了多达50TB(计算机数据存储单位,太字节,或百万兆字节)的影像资料,筛选整理有价值的照片及视频,并对长期的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形成基于上万条数据分析的结论支撑,科学指导防鸟护网工作。


经过长期观测,王辉和同事发现,线路跳闸主要是由于鸟类衔铁丝铜线等筑巢以及在塔顶栖息排泄两个原因造成。因为鸟类体型庞大,需要的鸟巢也大,所衔的金属导线最长可达五六米,触及导线必然会引发线路放电跳闸;并且它们习惯在半夜和黎明时分在塔上排泄,排泄物量大冲力也大,极易造成线路跳闸。所以,王辉最怕的就是在半夜听到手机铃响。


找到了原因,也就找到了攻克的方向。王辉和同事们为如何阻止鸟类在塔顶栖息排泄和衔金属导线筑巢伤透了脑筋。最后,他们决定主动帮鸟类在安全区域筑巢,引导鸟类在杆塔安全区域栖息活动,由以往的“驱鸟防鸟”向“引鸟护鸟”进行转变。


“电力天路”铁塔上的原生鸟窝。摄影:


2016年,第一代人工鸟窝里面有鸟入住。摄影:王辉


2016年5月青藏联网工程年检期间,王辉和同事们在“电力天路”铁塔上的安全区域安装了20个直径约一米的圆形碗状人工鸟窝,里面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稻草,为鸟类安了安全舒适的新“家”。


此外,同事们对输电铁塔上的鸟刺进行改良优化,将原有的传统鸟刺改良为平面的防鸟针板,大密度安装在铁塔挂线点横担的上方和下方,减小鸟刺之间的缝隙,人为改变鸟类习惯在塔身中部的休息平台上活动的习性,大大降低了鸟类在危险区域筑巢的几率,也杜绝了鸟类在传统鸟刺间隙中被卡住受伤的现象。


2016年6月的一天,王辉在巡视时发现有一只鹰从1032号塔休息平台上的人工鸟窝内飞出,“我们的人工鸟窝被‘业主’接纳了!”


“生命鸟巢”上线,

鸟线和谐共生


王辉介绍:“目前,青藏线上的人工鸟巢已经升级到了第四代。连续四年,我们对鸟巢进行不断改良,就是为了让鸟住的更舒适。”


王辉回忆,由于首次尝试,经验不足,第一代人工鸟巢存在明显的劣势与不足,里面的稻草容易被大风刮飞,竹筐材质耐用性低,在长期的风吹日晒下容易风化破损。第二年,大家试着把鸟巢编制材料从竹条改为柳条,里面的稻草也换成了厚重暖和的椰棕垫,用细铁丝牢牢和鸟巢绑扎在一起,即使再大的风也刮不跑了。第三年,编制材料换成了藤条。今年,新一代鸟巢再次优化,编制鸟巢的藤条提前用防腐药水浸泡,进一步增强了鸟巢的耐用性。


“电力天路”沿线藏族居民较多,秃鹫、老鹰、金雕等大型猛禽被当地藏族百姓供奉信仰。电网运维者为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呵护鸟类、保护生态所做的巨大努力,被工程沿线的藏族同胞们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现在,他们早已将这些线路运维工人看作为最友善的朋友。


国网青海检修公司电力工作人员在沱沱河组装人工鸟窝。 摄影:朱毅然 


2017年,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提出了以“生命鸟巢”实现三江源头藏区人民、原生鸟类与新生电网和谐共处的社会责任根植思路,在“电力天路”全线推广实施人工鸟巢项目,并在三江源地区线路推广应用,全面采用引鸟、留鸟的方式,实施生态护鸟。


“生命鸟巢”社会责任根植项目实施以来,不仅增强了电网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且鸟类在输电铁塔附近活动受伤的数量也显著降低,有效保护了三江源自然生态保护区鸟类的正常活动和种群的良性发展,维护了草原生物链的平衡,切实保护了草原生态环境。


王辉骄傲地说,建设运维绿色和谐电网是“唐古拉之鹰”们的使命担当和执着追求,如今,青藏联网工程柴拉直流线路安全运维水平不断攀升,2018年,这条“电力天路”创造了全年0次故障跳闸的历史性记录。工程沿线的这些“人工鸟巢”也正在被一个又一个的“新主人”接受。




来源:科技日报  


编辑:张爽(实习)

审核:王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