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牌险种到流量小花,多面重疾险的软肋是什么?

当政策与市场携手向重疾险敞开怀抱时,这个一直是保险界中流砥柱的“王牌险种”在猝不及防间蹿升为“流量小花”。


有数据显示,近四年来,重疾险业务复合增速约为50%,在健康险保费中的占比也上涨了10个百分点,总量接近6成。


不得不说,重疾险的“爆红”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又长期又保障”让它成为监管层面喜爱的优等生,“又有规模又有价值”让它有实力成为人身险公司新版 “现金牛”。朋友圈不时出现的大病筹款平台让城市人群频频陷入重疾焦虑之中。


三箭齐发,想不红都难。


AD


多面重疾险


也就是这两年,曾经“确诊即赔”的重大疾病保险变成了复杂的组合套餐。


首先是重疾种类的增加,从30种到50种,现在80-100种才是标配。然后是产品设计,“终身+一次重疾+多次轻症”成为重疾险设计的主流范式。与此同时,不少公司先后推出了分组多次赔付和癌症多次赔付产品。中再寿险一份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7月,长城人寿和恒安标准人寿先后推出了多重给付重疾产品:长城人寿一款产品提供“重疾不分组多次给付+轻中重三层给付+心梗中风单病种多次赔付”责任,恒安标准一款产品提供“重疾分组多次赔付+癌症、心梗、中风单病种多次赔付”责任。复杂的设计让很多业内人士都直呼“看不懂”。


与产品相比,价格才是占领市场杀手锏。各大险企为了维持业务增长,纷纷转战重疾险市场,通过价格优惠来刺激销量,降低定价、团购折扣、免交一年保费争相上演。而借助互联网平台力量引爆销量的重疾险产品,进一步把定价做到极致。毕竟,互联网用户都是价格敏感型的,保障责任再多也不及“便宜”二字有吸引力。粗略计算一下,一个30岁的成年人要购买重疾险,在病种、保额、保障责任、缴费年限等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互联网渠道产品的年交保费比大型险企主流产品低少则2000元,多则5000元,甚至更多。


到底危不危险?


步子迈大了,总是容易抻着筋。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检出率的提高,重疾发现率逐年增长,赔付率逐年上升。数据显示,2015至2018年间,重疾险业务赔付支出复合增速接近40%,2018年重疾险业务赔付支出同比增长超3成,有些中小公司重疾产品实际赔付发生值和假设值的比例到了130%-140%。更大的隐忧在于,由于重疾险是长期险种,即使当前没有带来超赔风险,未来也可能不足以应对高发病率带来的高额赔付,更无需说其中蕴藏的道德风险和逆选择风险。


另一方面,不断升高的赔付率也让部分公司不得不在条款上做出调整。比如对于保险责任的表述更严格、更具体,来变相缩小赔付范围。这当然是保险公司的“求生欲”,但明显背离了保险的基本原则,甚至是违反监管要求。长此以往,对行业的声誉风险也是威胁。


如此一来,刚刚红起来的重疾险难道真的要发生系统性风险了?倒也未必。


不可否认,重疾险价格战的确存在,但目前来看主要存在于中小公司之中。


大型险企重疾险产品的价格相对稳定,而后者在市场规模上仍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虽然产品保障的病种增多,赔付次数增加,但这些并不是影响重疾险定价和赔付的关键因素。事实上,一般重大疾病保险合同中列在前6种的疾病发生率就占到80%以上,前25种则占到95%-98%,多出来的病种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消费者的“心理疗法”。发病率和赔付率的上升主要表现在个别病种上,比如甲状腺癌和一些浅表性疾病,但这已经引起了再保险公司健康险产品报价的上升,未来健康险费率再次走高也不是没有可能。


从风控角度看,险企也有应对之策。他们会对产品的理赔情况进行严格检测,一旦发现问题,在投保阶段就会设置一些障碍,比如在欺诈重灾区停售,或者直接上调保险费率。2018年6月,基于新业务价值率的考量,一家保险公司的重疾产品在全国范围内销售2个月后停售,新版产品略微提升了费率水平以满足价值要求。


真正的软肋


现在最让行业揪心的并不是“价格战”,而是作为重疾险“经脉”的“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和“重大疾病定义”的调整和修订。两者距离上一次制定和实施都已过去十几年,重大疾病的检出方式、治疗方式、生存率都发生了变化。


举个例子,根据中再寿险的经验数据,癌症生存率近些年以2%-3%的速度改善。争议最集中的甲状腺癌由于B超检查的普及,理赔率走高,据称甲状腺癌的理赔率已经达到20%以上。所以有些保险公司设计的产品中,对于甲状腺癌的理赔金是有限制的,或者放到轻症中,或者把甲状腺癌赔付的倍数进行调整。不过,“重大疾病保险产品,对恶性肿瘤责任中的甲状腺恶性肿瘤进行单独处理”在去年5月被明确写入了《人身险产品设计开发负面清单》中,再要打“擦边球”,想也别想,只能等待重疾定义和经验发生率表的修订的结果。


所以,两个重疾行业标准应该如何修订,是不是要引入更多的风险因子,以保证未来产品定价与实际风险更吻合,是重疾险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困惑。


当然,对于价格战也不能疏忽大意,虽然现在主要集中在中小公司,可如果战火过于纷飞,也难说不会波及大型险企。从源头来讲,中小险企还是要树立稳健经营的理念,不能只考虑保费规模,不顾业务快速增长背后的风险。这也是老生常谈。


记者 张爽

实习编辑 冀晓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