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年轻人热衷于高糖高热量的奶茶的同时,又抛弃了甜味的瓶装饮料而更青睐无糖低卡的产品。
你是否思考过,这种矛盾为什么会出现?是什么影响了我们对饮料的选择?这背后到底藏着一门怎样的生意?本文就来揭开这些“随机”消费选择背后的秘密。
健力宝、王老吉、营养快线等老牌饮品都相继消失在视线,仿佛只配活跃在童年记忆中。取代它们成为夏日新宠的,是以奶茶为代表的现制茶饮以及包装饮料中的茶饮和低糖、无糖的碳酸饮料。
在我们总结如今的饮料流行规律时,可以发现不管是包装茶饮料还是碳酸饮料,似乎只有在成分表中注明低糖、无糖才有机会获得青睐。
如今在微博、小红书上流行的“戒糖”“断糖”概念,让部分消费者开始有意识地减少糖分摄入,并将其视为迈向健康的第一步。中商产业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在健康化的潮流之下,如今中国80%的消费者会关注食品饮料的成分,特别是饮料当中的糖分占比。
在上海市中心随机选择的一家便利店里,数量可观的茶饮料和矿泉水占据了货架较为中心的位置。
而一杯多肉杨梅的糖分和热量,和传统的糖水饮料相比恐怕不遑多让。
通过健康化的饮品,洗刷只会生产“垃圾食品”的坏名声,重新塑造顺应时代呼声的优质品牌形象。 引入新的增长点,为品牌发展的故事加入亮点,从而在资本市场获得更大支持。美国饮食作家迈克尔·波伦指出,营养主义令食品工业不必受制于消费者人口增长过慢的困局,其刻画的美好商业前景帮助企业满足了华尔街的期待。 《盐糖脂:食品巨头是如何操纵我们的》一书还给出一个观点:“不管是低焦油卷烟、低热量啤酒或者低脂肪的薯片,这些作为更加健康的产品对主打产品并不能构成威胁。事实上如果这些新产品开发得当,就能吸引新顾客了解整体品牌,进而提升公司传统高热量、高脂肪产品的销售额。”
这种低糖、无糖的策略是成功的。2018财年和2019财年,可口可乐碳酸饮料的含糖量分别降低1.7%和4.0%,销量相应增长了1.6%和2.2%。
当包装饮料界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去糖化运动,现制茶饮的走红又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悖论。
其实道理相当简单。那就是人性天生嗜甜,人类对糖的热爱是刻在DNA里的。
如果我们不想想采集者祖先的饮食者习惯,就很难解释为什么我们一碰到最甜、最油的食物就难以抵抗。当时他们住在草原上或森林里,高热量的甜食非常罕见,永远供不应求。
我们以前不会想到什么是健康餐饮,因为我们觉得吃什么都是健康的。